游沛駿:庫德血淚(一)
庫德族人,手裡持著槍械,在土地上以身影複印著祖先的名字,與乎所謂建國。
要了解問題,先看現象。我們不如先從「安法爾」說起。
安法爾行動(Al-Anfal Campaign,戰利品行動),也稱庫德族大屠殺,由伊拉克的復興黨總統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以庫德族叛亂為由,於 1986 年到 1989 年間發起,主導者為人稱「化學阿里」的阿里‧哈桑‧馬吉德(Ali Hassan Al-Majid)。內容為各種向伊拉克境北的自治區域「伊拉克庫德斯坦」發起攻擊,方式包括地面攻擊、空襲、大規模槍斃、強迫撤遷,以及化學武器。尤其以 1988 年 3 月 16 日在哈萊卜傑(Halabja)使用毒氣,造成五千人死傷最為人知。人類歷史上從沒有使用過這麼大規模的芥子氣、沙林和神經毒氣。最後審判海珊時,據受害者稱,死傷達五十萬。
(Halabja紀錄短片: https://www.youtube .com/watch?v=S9yNKL78u1s)
為什麼庫德族人會成為目標?先從庫德人的近代政治歷史講起。
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屹立六百年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已經搖搖欲墜,無法在諸多國際列強以的環境下,維持其老舊的政治模式。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遭到英、法、俄等列強入侵,進而完全崩潰,《色佛爾協約》(Treaty of Sèvres)簽訂。這份條約是依照英、法等協約國的利益而擬,當中提及庫德族人有權在伊拉克北部的摩蘇爾省(Musoul)建立自治單位。(注:西方列強的目的極有可能是考量到日後操縱方便,有「代理人」proxy可以介入中東政治)但是消息一傳入伊斯坦堡,在土耳其人間激起了相當大的不滿,在條約受認可並生效前,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後,於 1923 年與協約國重新簽訂《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當中取消了庫德人的自治條文。
他們的利益被出賣了。
於是庫德族人在將近一百年以後的現在,仍然沒有任何被公開承認的正式政權,各行政區也散布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與敘利亞四國境內,以默契的形式存在,沒有主權、沒有周邊國家的安置。
同時,20 世紀時,由原本列強國內開始擴散,到各殖民國、次殖民地境內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思潮開始了。在 1946 年,一部分由蘇聯支持庫德斯坦民主黨(KDP/PDK,以下稱庫民黨)建立,根據地東庫德斯坦(伊朗庫德斯坦)。對庫德人來說,確實振奮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