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許馨予:我的中國交流與觀察(二):中國年輕人對民主的認識


走在中國,常能見到「24 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示牌,其內容為:

富強 民主 文明 和諧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愛國 敬業 誠信 友善

在問中國能否達成這些指標前,應先問問中國對這些價值指標的定義究竟為何。其中,中國人對於「民主」的定義和認知,讓我特別感到好奇。

在交大期間,來自澳門大學的陳教授受邀前來講課。主持課堂的鄭教授在介紹陳教授時說道:「陳教授原本在香港教書,但因為太優秀所以被澳門大學挖角走了!」陳教授聞言突然打斷鄭老師:「不不不,不是被挖角。是香港佔中實在太厲害,我逃到澳門去了!」

台下的同學們九成五以上是陸生,對於鄭老師和陳老師的方才的談話內容幾乎沒有反應。而我內心卻起了許多波瀾:為何一個學生運動,會讓教授想逃出香港呢?學生運動對教授的意義為何?為何同學們聽聞教授因香港佔中而離開幾乎毫無反應?學生運動對這些同學們而言,意義又為何呢?總歸一句,中國人究竟如何看待民主運動和民主精神本身?

我曾訪問一位當地一位女同學:「你覺得中國民主嗎?」她回答:「我覺得我們民主呀!」我接著問:「那民主是什麼?」她支支吾吾了一會兒然後說:「我也不大清楚」。

還有另一位中國朋友和我分享所謂地方「民主」選舉的實際情況。地方選舉沒有選舉公報,沒有政見發表,基本上選民根本無法了解候選人。「老師唸了候選人的名字,然後把選票發下來。」他接著說:「我們根本不認識這些人,但還是要選。把候選人的名字寫在選票上後,老師會回收。也就是說,老師是能看到我們選了哪些人的。」換言之,這是變相記名投票。同學們聽得出來老師希望他們選哪些人,也曉得老師多少認得自己的字跡,因此都會順著老師的暗示填寫選票。這位朋友其實很清楚,這樣的「民主」選舉其實並不民主。

可以觀察到,上述提到的這兩位中國朋友,對民主的認識相差甚多。前者根本不清楚民主的定義和特徵,而後者對民主則有自己的定義,能夠判斷何些行為民主、何些行為不民主。中國教育程度差距及資訊流通差距甚大,而這影響了現代中國年輕人對民主的認識。越是受到高等教育、越是常吸收外界(如翻牆)資訊的年輕人,越有可能重新審視自己對「民主」的定義。

當他們發現,中國並沒有那麼民主時,會願意推動改變嗎?「我還是會照著潮流走」,前述提及的友人低著頭說。「絕大多數人都這麼做了,我一個人能改變什麼呢?」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Facebook Social Icon
  • Google+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