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沛駿:庫德血淚(二)
庫德族人,手裡持著槍械,在土地上以身影複印著祖先的名字,與乎所謂建國。
後來 1958 年原伊拉克皇室遭推翻,同年,領袖穆斯塔法‧巴爾札尼(Mustafa Barzani)向巴格達提出要求,要將庫德斯坦共和國設立在伊北的石油產區,而激怒對方,導致 1961 年到 1963 年的軍事行動(伊拉克初期政府),以及後來「泛阿拉伯主義」的伊拉克阿拉伯復興黨(Ba’ath Party)屢屢鎮壓。
1963 年,伊拉克發生復興黨革命。初期政府的卡賽姆(Abd al-Karim Qasim)遭到推翻。新政府,新氣象,對庫德人的談判很快就開始。1970 年,當時是副總統的薩達姆‧海珊,以「鴿派」之姿,在一份當時看來已是遲來的,確保庫德族人權益的協定裡,聲稱「歷史將見證,你們(庫德人)永遠不會有比阿拉伯人更真誠的兄弟和更可靠的盟友。」
很諷刺,是不是?那就更奇怪了,一個鴿派如何成為兇手?
第一、前面提到,復興黨的意識形態是所謂「泛阿拉伯主義」(Pan-Arabism),即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自然容不下異數的聲音。
第二、在庫民黨內,意識形態的裂隙一直存在著。1975 年成立的庫德族愛國聯盟(PUK)是最佳例子,這是脫離庫民黨而成立的另一政黨,至今仍和庫民黨處於各自擁兵,分治一國的狀態,也曾向外部勢力尋求援助,成為外國的棋子。更多權力角力的結果是山村中數以百萬計難民的產生。在海珊初期,穆斯塔法(當時伊朗支持)允許伊拉克重大的石油出口港哈吉烏姆蘭(Haji Omeran)由伊朗管理,被稱為「薩達姆永遠無法忘記的暗箭」。報復行動中,海珊處死了 8000 名庫德族的男性。昔日鴿派,今日已成為了無以遏止的野獸。
日後,伊朗-庫民黨、復興黨-英美兩大陣營正式對立於1986年,當兩大庫德族領袖——巴爾札尼(PDK)、塔拉巴尼(Jalal Talabani, PUK)會面、團結,戰爭一觸即發。海珊看到的是主權受到挑釁,遭到前所未有的背叛。
1986 年,「安法爾」於焉展開,至少十八萬平民受到殺害,其手段之激烈,令人難以卒賭。
這是伊拉克與庫德人的故事。從頭到尾,在代理戰爭、石油資源、民族分裂與認同中,全世界最古老的民族在全世界最古老的土地上互相屠殺。以機槍與石油寫成的,血淚的史詩。
前面說過,庫德族的自治行政區域份散在多國邊界,下次我們來看看庫德族和土耳其之間的糾葛又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