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林忠毅:從生活用語看教育


「欸!小心!騎右邊一點!」

「這公車司機真的是騎很快!」

「是『開』!『騎』車通常是用在腳踏車、機車這種車型才會說『騎』,像公車、汽車都會用『開』!」

平常老媽都會習慣用「騎」來形容任何車種的行駛,他說可能是習慣了,或從以前家裡都是這樣說就也跟著這樣說了。

「你洗澡的大毛巾拿了嗎?」

「浴巾就浴巾說什麼大毛巾!」

「比較大條的毛巾就叫大毛巾有什麼不對嗎?」

對於他們的疑惑我們也無法去用「對」或「錯」來評斷,因為確實對他們而言,這就是他們的習慣、生活甚至被教育的用法。而我們也是因為我們所受到的觀念經過了我們的思維去判斷、咀嚼、消化後有了我們的觀點和立場,所以對於他們的說法,也是經過了一套他們的過程而產生這樣的言行。

「陸客真的是有夠….,陸生是不是應該要納入健保….,大陸真的是好山好水.…」

「是『中國觀光客』、『中國交換生』、『中國』….!」

「蔡英文是女總統….,女公車司機超酷…,這粉色也太娘了吧…!」

現今我們常會聽到關於「政治正確」、「性別正確」等說法,這些說法其實都跟我們的教育背景以及所處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畢竟課本上就是這樣教的,我們也只不過是將課本上所說的說出來而已,但課本說的就是千真萬確嗎?

還記得國中所讀的「社會」課本,蔣中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雄,因此受到許多國民的愛戴。但事到如今,蔣介石銅像遭破壞、移除,甚至我們認知中的「國父」孫中山也是一個爭議人物。

以前都會覺得歷史就是一件事實,所以這些事情都是已經發生過的,都是真的!但是當我們長大以後發現,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歷史有著他的詮釋角度,像過去「慰安婦是否是自願的」、「日本殖民還是日本統治時期」甚至「首都是南京還是臺北」,這些議題便可知道我們所認知的「事實」其實都是一種「說詞」。

生活的用詞也是如此,對於「男女」,現今的我們也有了我們的詮釋方式,「生理男性」、「心理女性」、「社會性別」,「生理男性」不會再被規定只能玩機器人,而「生理女性」的穿著不應該在被區分為男女裝,無性別廁所的設立為了讓跨性別的議題更被重視,沒有哪個性別可以擁有所謂的優勢或處於怎麼樣的劣勢,當然族群也是如此。

教育除了有著世代性的差異,其實也有著國家的差別。中國小學的課本,第一課就說臺灣是他們的寶島、臺灣人是他們的同胞;對於「南京大屠殺」的詮釋日本和中國也有著兩套說法;釣魚台的主權是哪個國家的課本說的算?

而所謂的臺語應該是怎麼樣的語言呢?

很多的問題因為時代的變遷、資訊的多元、社會環境的開放而有了更多的見解和說詞,我們或許會看到因為立場的差異而有著許多爭執,但至少在臺灣我們是可以這樣談論著的,畢竟我們都曾處於不同的環境、受過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內容。

但,各自表述後呢….?

(圖片轉自 AWE)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Facebook Social Icon
  • Google+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