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沛駿:孔雀般的寶石——伊朗現代史(二)巴勒維王朝的腹中鱗甲(上)
巴勒維王室的象徵,巴勒維王冠,左上角為當時的國旗,由於援引古波斯文化的形象而非伊斯蘭教,有獅子等符號。
(圖源:By TheBlueJett4 - http://www.rbvex.it/asiagif/iranstend2.gif,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9270309)
時間進展到 1921 年,野心勃勃的禮薩汗(Reza Shah Pahlavi),以三千人加上十八把機關槍,成功拿下德黑蘭,成為首相,到 1925 年更驅逐艾哈邁德,登基為沙阿,是為「巴勒維王朝」(Pahlavi dynasty)。
這次革命可說是新的資產階級取代了舊的封建制度。
禮薩汗出身貧苦,最大的不滿之一就是列強對祖國的侵略,和皇室的放任。所以這幾年的外交路線,走得相對強硬了些。兩件事可以看出:一廢、一立。
首先是 1919 英波協定的廢除。這條協定的大意就是:不管是關稅、石油、軍事,英王老子我現在全包了。你伊朗就是我的。(霸權主義下保護國的概念)說來諷刺,禮薩汗可以政變成功,要素之一就是憑藉英國的支持。但登上大位後卻反咬英國一口,讓英王喬治五世恨得牙癢癢的。
其次是伊蘇協定的簽訂。當時俄羅斯的紅軍(布爾什維克)一面打內戰,一面簽下了這份平等條約。宣布歸還帝俄時期佔據的各種權力與土地,包含裏海的航行權。
禮薩汗不喜歡外國勢力,並且以土耳其的凱末爾為效法對象,這位仁兄因為推翻鄂圖曼帝國,把英法兩強是硬拉回談判桌上。對禮薩汗來說,一個字:帥!所以在內政方面,希望走世俗化路線。雖然也包含對內伊斯蘭意識形態的加強,但是無論是經濟、政治、教育,都明顯的引進了西方的知識和技術。禮薩汗想,不要依賴西方,只有自己強起來。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臨,作為需要技術和資金的產油國的伊朗自然避不掉混亂的漩渦。
一開始,禮薩汗試圖保持平衡,宣布中立於同盟與軸心之外。但現在,除去原本對立、現在結盟的英、蘇,又加上了德國。禮薩汗有親德的傾向,在英蘇聯合入侵之下,兵臨城下,可憐如他只有面臨流放的命運。此時趁亂,兩國加上老大哥美國,控制了伊朗的所有石油,並開闢各自的運送路線。這時正如狼似虎的三國怎麼可能就此罷手?政府受限、三國操縱新王,就是下場,這是 1941 年,伊朗的憂鬱。
這位新的仁兄,名字是穆罕默德‧禮薩‧沙(Mohammad Reza Shah Pahlavi),登基時的第一個眼中釘,既不是同盟國,也不是軸心國。是一個道道地地的伊朗人,老謀深算、大權在握。
不得不提,穆罕默德‧摩薩台(Mohammad Mosaddegh)。
摩薩台是民族主義的擁護者,國會議員出身。1951 年,以 69 歲高齡被選為首相。這個人奇聞軼事不少,據說是當時政府中少數堅持不收賄者,平常更喜歡怪誕地躺在床上接見賓客。
更絕的是倚老賣老。據說他曾在國會發表一篇激昂無比的演說後,馬上昏倒在地,一位醫生出身的議員上前把脈,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