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毅:只不過就是件衣服
只不過就是件衣服。 教育部日前修訂了「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希望學生服裝儀容規範可以更具民主精神。 我們從國小就開始穿著制服、運動服上學,那時候的我們從來不會覺得奇怪,反正學校規定穿什麼就穿什麼,然後每個禮拜一天可以穿著便服,心裡就會覺得很雀躍,特別珍惜這一天。但到底我們心中希望的是有一套制服還是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到學校呢? 當教育部宣布了修正制服相關條例時,便引起了各方的激烈議論。有的人認為制服是一種辨識、是一種消弭家庭背景的歧視、是一種平等、是一種校園內的安全,而有些人認為制服的存在有如囚衣,走出校園後因為學校的不同而產生了更多的歧視。只不過是一件衣服,為什麼可以引起這得大的紛爭? 因為我們都習慣了。 從小到大我們都習慣穿著制服,因為這件制服讓我們在校園裡都一樣,我們可以將情感置放於這件衣服上,當我們一起穿上這件衣服,我們都是同一個學校的人,不會去在意誰穿得好看、誰穿了名牌,師長們可以去區分校外生與校內生,我們得以擁有安全的校園環境。上學前我們也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去思考要穿什麼、要怎麼打扮,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認真讀書。而當我們離開了這個校園,我們更會因為穿著這件制服,產生了我們對母校的情感投射。 但是這些都是在校園裡,那走出校園後呢? 當我們離開了校園,便不向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包含書包也將成為我們的負擔。為什麼?因為明星學校的迷思還在。相較於分數較高的前幾志願,在公共場所尤其是補習班,我們恨不得帶一套便服換上、下意識地將書包反過來背,因為會比較、因為會被瞧不起,或許你會說,這代表你不夠認同你的學校,但是是誰讓我們變成這樣?是這個社會,這個社會的階級制度、分數競爭、明星學校的光環比較,當你今天與別人不一樣時,就是比較的開始。尤其是當你進入了大學,每一次的制服日,更是對非明星學校的學生的一種陰影。 感性的人覺得我們要有一個共同的服飾表徵我們的回憶,理性的人認為我們要有一個共同的象徵來維護我們的校園安全。但我們為何需要被一件衣服所囚禁,難道我們連一件衣服的自主權都沒有嗎?在這個社會的明星學校意識尚未消除時,制服的存在只會造成這個社會的更加分化,如果說不穿制服就會無法區分校內外人士,那不就暗示著每個禮拜那一天便服日便是校外人士的自由日嗎?校園的安全不能歸咎於一件衣服,完整的校內安全網應該透過更務實的系統與機制去建立。 制服,制式的衣服,也就是過去的思維所產生的思想產物。 女生應該穿裙裝、男生只能穿褲裝,我們從小就被這樣的二元思維所引導著,當我們褪去了身上的制式衣裝,我們便習慣了這樣的思維。是誰規定必須這樣的?是這個社會成見、是這個環境的傳統思路。 做自己的主人從衣服開始,我們不應該一直被單一的、對錯的思維所束縛。而太多的思維成見,不能因為不想解決就透過一件制服去掩蓋那不想面對的嚴重M型社會、社會安全。 我們都該活出不一樣的自己,我們不能連這種生活上選擇的權利都被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