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游沛駿:輝煌的尾巴——維也納會議(六)


圖為克萊門斯‧梅特涅親王。維也納會議時的奧地利代表,他優秀的政治才能,讓他在各大議場都如魚得水,游刃有餘,但其實政治生涯有許多不順心的時候。

(圖源:By Thomas Lawrence -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672481)

尾聲──評分

在維也納會議的最後,讓我們來統整會議的效益,和各國菁英的表現吧!

維也納會議所代表的,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國際政府的嘗試。國際的問題,只有以國際管道解決,才能保證眾人利益最大化,1919年的國際聯盟與1945年的聯合國,都是延續此一構想。日後,在德義等國擴張、獨立以前,都是由五國進行協商來處理國際上的問題。當然,「歐洲協調」體系,也就是「梅特涅體系」,最常被人詬病的就是保守主義,十九世紀的史學家經常抨擊他們不支持革命和民主政府,反而擁護舊有的王權、教權,是有害人類福祉的主張。事實上,到1914年歐戰爆發為止,歐洲大陸上沒有再出現全歐洲性質的戰爭,梅特涅等外交家可說是居功厥偉。

亞歷山大一世在這次會議當中,一開始似乎來勢洶洶,有成為歐陸霸主的決心。但是在英奧防堵、普魯士立場鬆動、法國自詡為小國代言人的情況下,最後所扮演的角色並不重大。俄國取得的土地包括會議王國波蘭、從瑞典王國得到的芬蘭。如果滿分是10分,我們給他3分,不能再多了。

卡斯利子爵並不關心誰被併吞,誰併吞人,只要歐陸四國可以彼此制衡,誰也不太強。英國的商業利益只要航海平安,島嶼則多多益善。他為英國獲得的領土包含北海上的黑爾戈蘭島(Heligoland)、馬爾他島(Malta)等等,在中南美則自西班牙獲得千里達(Trinidad)、自法國獲得托巴哥(Tobago)、聖露西亞(St. Lucia);在非洲自法國獲得模里西斯(Mauritius)、自荷蘭正式購得開普敦殖民地 (Capetown Colony);在印度洋則有錫蘭(Cylon)。簡單來說,商業利益也有了,歐洲大陸也均衡了,卡斯利可以說是收穫頗豐。我們應該可以給上7分。

塔列杭一開始雖然被拒於門外,但是他提出的正統主義對於會議貢獻很大,也為之後十至二十年的歐洲政治路點了一盞明燈。之後雖然以小國代言人之姿一屁股坐進議事廳,但除此之外並沒有額外的建樹。條約上,原本的1814條約比較寬大,但1815就比較不留情。土地上,法國交出亞爾薩斯、洛林兩地給普魯士,薩伏衣等要塞則給了薩丁尼亞,另外還接受賠款、聯軍駐軍。但以塔列杭一開始的劣勢,能做到這樣可說相當不易,給個6分不為過。

哈登堡可以爭取的不多,畢竟實力不如人是事實。他在交涉時,德皇又受到沙皇影響,訓令其停止協商,因此發言權相對少。但是此時,各國希望可以獲得支持,他怎麼走怎麼划算,先天上有優勢。他的立場比較鬆動,只要有賺就好,不必一定是俄羅斯給的籌碼或是英奧陣營給的。所以在日耳曼邦聯的成立上雖未獲得絕對勝利,但在薩克遜議題上也不無小補,可說是為日後德意志統一的野心埋下伏筆。綜合一下,不賺不賠的5分。

最後是地主梅特涅,他在議場上、舞會上、甚至閨房裡,都可以製造紛爭、進行外交,讓其他代表按捺不住,搶先出手,而為梅特涅所利用。正統主義的勝利,對於奧國的立場來說,就是絕對的勝利,還記得她的綽號嗎?「革命的地震儀」,沒錯,革命都被牢牢地壓在腳下,梅特涅最高興。而土地的劃分上,奧國的領土依然凌亂,但完全在掌控範圍內,日耳曼邦聯中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梅特涅值得我們給上9分。

1815年6月9日,維也納會議蕆事文件(Final Act)正式簽署,包含一百二十一條款,其中在維也納一地簽訂的有二十七條,其餘則是移駕各地簽署的。整體評價維也納會議,其實和平的重要不可忽略,雖然追求一個自由的、人民作主的政府有其必要性,但是逐漸的改革遠勝於一夕之間血洗全國的革命。維也納會議,筆者以為,對人類全體最大的貢獻也在於此。

(全文完)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Facebook Social Icon
  • Google+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