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郭學宇:全球最不受歡迎的族群 羅興亞人道危機(三)
(圖片來源https://goo.gl/images/Fi0Ntz)
難道人權鬥士翁山蘇姬背離了羅興亞人?
黨內也並非都對羅興亞人持友善態度,許多人也屬於激進派的宗教分子。舉國上下都是這樣的氣氛,翁山蘇姬連威拉杜的恐怖言論和對聯合國緬甸人權特使(United Nations Special Rapporteur on the situation of human rights in Myanmar)的人身攻擊都毫無反應。批評聲浪一路到了選舉前,國際媒體只能自圓其說的表示,翁山蘇姬必須以勝選為首要且唯一目標,政權到手才可行動。
十一月大選,全國民主聯盟獲得空前勝利,軍方雖以法律掌握四分之一國會席次,其餘才開放選舉,但全民盟仍拿下總席次的58%,成為過半席次的第一大黨。由於緬甸憲法又規定配偶為外國籍者不得擔任總統(戲稱為翁山蘇姬條款),因此翁山蘇姬自創「國家顧問」職位,並兼任總統府辦公室主任及外交部長,實質上掌握緬甸政局走向。
外界原本期待新政府於2016年三月走馬上任後,能夠對此重大人道危機有所回應,畢竟他們已經成為了實質掌權者。沒想到,除了口頭承諾和幾個委員會的創設,什麼也沒看到。這下子沒有其他藉口了,國際社會重批這位曾經的人權鬥士,如今表現如此不堪。
更糟的是,新政府每每大動作回應國際間使用的詞彙「羅興亞」,透過各種管道向美國駐緬甸大使和聯合國緬甸人權特使喊話,要求不要再使用這個詞彙。這讓國際社會更加惱火,美國及聯合國都表達不改其志,將繼續使用。
五月中,大批的群眾罕見地在最大城仰光舉辦宗教團結為主題的遊行,回應緬甸近年嚴重的種族及宗教衝突。此時新政府雖然已經上任,但警方仍以遊行未依規定申請路線進行將部分人士逮捕到案,可能依照和平集會法(Peaceful Assembly Act)處以最高六個月徒刑。新國會更草擬和平集會法的修正案,集會若未依規定申請,可依法關押三個月,重複犯行者可能坐牢整整一年。這讓人權團體十分不滿,新政府上任卻越改越嚴苛,這些法令更提供基層軍警動手腳的空間,對緬甸民主發展前景堪憂。
最近一次的新聞,即六月二十日緬甸外交部長翁山蘇姬當面向聯合國緬甸人權特使李亮喜(Yanghee Lee)表示,希望聯合國不再使用此爭議性用語。聯合國於近日的報告中以羅興亞稱呼,因而引起緬甸關注。五月時,翁山蘇姬也當面向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表達過同樣立場,「緬甸需要一些『空間』處理這個問題,也需要小心地使用相關可能引起『情緒性反應的詞彙』,避免更加困難的局面。(「the country needed “space” to deal with the Rohingya issue and cautioned against the use of “emotive terms” that she said were making the situation more difficult.」)
目前許多報導加重批判這位曾經被寄予厚望的人權鬥士,但筆者透過另一個觀點,提供另一種可能的思考。沒有人說得準什麼才是真相,但是不同的觀點期待能夠引發不一樣的思維。
政治,再現實不過了
首先,軍人仍然佔了四分之一的國會席次,三個內閣閣員仍掌握在軍方勢力手中。再者,政府機構多半是舊職員,換的是政務官,不變的是基層官員軍警的行事作風和緬甸全國民意。新政府目前上任不到半年,初次執政,面對的又是焦頭爛額的經濟問題、外交問題與民主轉型,若沒有舊勢力的協助或干涉,新政府要如何前進?這是民主轉型陣痛期。羅興亞議題不僅僅是燙手山芋,第一時間若翁山蘇姬積極處置,面對的是全國民意、黨內及身旁舊勢力的大反撲,若因此丟了政權,豈不是太不值得?政變並非不可能,緬甸就曾發生辦完選舉,軍方不認帳的歷史。脆弱的民主才正要開始發展,以國家領導人的角度,及政治的運籌帷幄原則來說,實在迫不得已。至少新政府從未宣稱他們是非法移民,只是消極的不處理並避免使用羅興亞一詞,先以其他全國民意支持的政策為先,鞏固政權基礎,並待時間使舊勢力退出政權統治後,才有機會處理民意和黨內的反對聲浪。
筆者之所以站在支持翁山蘇姬的觀點敘述,理由在於以人性化的角度來說,一位願意為了緬甸民主,放棄探視自己罹癌末期的丈夫、與孩子分隔兩地且遙遙無期被在家軟禁的人,理當對羅興亞人有所動作。她的成功,在於她的努力不懈和堅定奮戰,在家軟禁十五年很長,但是如果以她的立場來說,她根本不知道何時才能重見天日。她可不是數饅頭數十五年,她是漫無止盡的數。當軍方告訴她可以探視在英國的丈夫,但出去之後可能再也無法返回緬甸,她選擇的是她所信仰的價值和理想,犧牲的是她摯愛的親人。
如此為緬甸民主奉獻之人,叫人如何相信她有種族歧視、她會踐踏人權、她會看著無辜的平民遭受現實的蹂躪?也許翁山蘇姬可以做更多,但是她可能被迫必須做下殘酷的抉擇。
羅興亞人面臨的人道危機固然是首要任務,但政治運作的現實卻也不可忽略。當外界不斷地以正常的人權標準檢視緬甸時,也應該思考一個議題從來就不是獨立而互不相干的;當這議題需要政治力的介入時,身為處在自由民主世界的人權團體和我們可以進一步地考慮實際運作的難度和現存困境,實屬根本解決危機之道。
當全世界都在批判翁山蘇姬,也許她真的是個假人權鬥士,但新聞事件的表象不足以解釋複雜的政治。如果國際社會能夠持續發聲,並給予她一定的「空間」,同時研究緬甸政權交接後民主轉型進程與現有挑戰,應有助於國際社會從其他方面協助翁山蘇姬突破政治困境,進而實質幫助這些羅興亞人脫離貧窮和絕望的深淵。(完)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6/jun/21/aung-san-suu-kyi-tells-un-that-the-term-rohingya-will-be-avoi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