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借鏡世界(三)—大局勢下的歐亞教育差異


教育,一直都被視為一國政治經濟的基礎。台灣的教育承襲傳統的中庸文化、禮制與儒學等等,而因近代之觀念改變,許多菁英知識分子選擇至海外攻讀,以至於台灣的教育時常拿來和歐美國家比較。台灣的制度一直以來都是受到各界矚目的,近期教育體制上的更動,更是引發熱烈討論。相信讀者也常常從新聞媒體得到相關的剖析,而自己身為體制下的作者更是切身體會。

當國際都稱讚台灣學生亮眼的學術表現,而台灣則是批評浪潮不斷,這到底代表了甚麼?

台灣的教育總是灌輸學生們單一價值觀、更是束縛著學生們的創意與想像力。維也納大學哲學教授 Herbert Hanreich 說過儒家教育最明顯的一個特色就是對個體的限制,反而將重點放在不同形式的族群上,家庭、家族、國家等等的,在這些族群中個體都有自己「適合的」位置。教育是一種文化訓練,由有權力的人掌握著,目的是讓每個人毫無意見地接納自己在族群中的位置。

台灣學生念書的時數確實與世界各國相比是高出很多的,我們有更多的作業、更多的考試、更多的報告;花更多時間念課本、蹲補習班……。這種教育方式所培育出來的學生,有不少都是不熟悉自己未來大學科系或是對於未來求學之路毫無熱忱也毫無方向感的。這些真的是學生要的嗎?還是整個體制下家長與老師們對這一代孩子的要求與期望?台灣教育總是喊著要孩子贏在起跑點,我認為台灣這種只重視答案結果而不看重思考過程的體制,使我們台灣孩子輸在終點,無法在國際的大局勢之下獲得最終的勝利。當我們提倡標準答案、帶動明星高中的風潮、鼓吹有名大學的迷思之時,我們無聲地將快樂學習這四個字,扼殺。

他們相信:每個人在人生的路途上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定位與立足之地

反觀北歐,芬蘭更是有著與台灣截然不同的的教育理念與制度。為甚麼芬蘭會是教育制度最完善的國家?被世界評選為快樂學習落實最成功的教育體制?用一句話概括北歐千湖國的教育理念「無競爭教育成為最有競爭力的教育」。他們重視每個人的價值、尊重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分認為各個孩子踩在參差不齊的起跑線上用成績、排名去衡量一個人是不公平的。因此,更是落實這種「因材施教」的理念,讓學生們自由學習、自由成長、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己想成為的人。

芬蘭幾乎沒有校際間同標準的鑑定評量,也就是說沒有像教育會考、學測、指考等等,連每間學校的上課時間、時數大多是校方自己規定,而授課教材也都是老師自己決定要教甚麼。芬蘭企業重用教師而民眾對於中學、小學老師的尊敬更甚於總統。他們深深相信著:每個人在人生的路途上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定位與立足之地。

許多芬蘭大學教授們表示了,芬蘭學時短而假期長,一年上課190天,小學生每天最多上課5小時,中學生最多7小時。學生沒有作業,芬蘭的父母從不送孩子去參加補習班,他們願意花時間與子女一起進行大量的閱讀,教育孩子自己去發問,自己去找答案。說真的,反覆計算過多的數學題目、硬背課本的死板知識,看似能夠在成績單上留下光榮的痕跡、耀眼的紀錄,但這卻徹徹底底的抹煞我們的創意思維也限制了我們對於自我的期待。在芬蘭人眼中,沒有不好的學校,每一間都是最棒的學校;沒有教師督察委員,因為每一個老師都是真心愛學生並期望他們從教育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培養專長,讓他們在未來都能有適合的職業。

想一想,一個國家的教育、經濟、政治、社會風氣的好壞能全然責怪不適的制度設計嗎?良好的教育應該從社會風氣去改,不是教育部的問題、不是老師的問題,是社會、是我們。台灣的教育固然有它好的一面、但還有很多層面都是我們能從其他地方學習來的。今日的台灣將獎項與排名當成努力的目標,期望有朝一日,獎項與排名被視為一種努力的自我肯定與榮耀。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Facebook Social Icon
  • Google+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