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返璞化
圖片來源: https://goo.gl/2Qsdwm
上星期,筆者個人參與了台灣文學館所舉辦的讀劇活動,從其中筆者感受到了讀劇與話劇切實的不同,同時也意識到了在藝術方面的類似情形。此中返璞化並未有貶意,而是著重於藝術原始的精神,探索其本質。拿20世紀的表現主義來說,它拋棄了舊有的章法,回歸到最深處的情感描寫,雖然在我們這些受寫實主義薰陶的人眼裡不過就是一幅差勁的作品,但其實作品要表達的並不是畫作本身,而是其背後的意涵;讀劇也是如此,華麗生動的話劇固然吸引人,但當我們捨去動作,讓聽眾從字字聲韻中進入故事,而受到最原始的感動;其實連西洋大眾音樂也有如此的情形,在EDM音樂大紅大紫的今天,簡單吉他伴奏的歌曲仍造成極大轟動。
在美術部份,如此跳脫理想及捨棄精確並不只是藝術路線的轉變,而與社會及經濟有關―我們從文學中看出亂世中的作家會追求比較虛無的精神也能反應到這點―畫家轉回正常人看事物的本質,並加入情緒,而那正是我們描述畫中人的故事,而非僅僅其外觀。表現主義在歐洲歷史中特別在社會動亂(尤其是在宗教改革)時常出現,在藝術角度上相對於寫實主義雖遜了一籌,其中所涵養的意義卻反覆引起共鳴。
讀劇原本是演戲在最初準備階段對聲音及情緒的琢磨時刻,但隨著戲劇的形式越來越絢麗,大家的焦點會部分移到舞臺效果上。因此,有如說書人般的演戲形式便開始發展了,從最基本的以聲音詮釋劇本,走位及動作呈現,甚至到最後發展成以動作凸顯聲音的類話劇,都是讀劇的範疇,但卻不失其對聲音及情緒的重視。
不管是美術或讀劇,筆者都觀察到了其因時空而產生「返璞」的現象,切莫認為課本提到的藝術路線轉變只是偶然,而是時代背景造就了當時的文化產物-在社會動亂時,生活困苦,而回歸常人視角,展現人物的內在情緒;在科技進步,橋段花招百出和聲光效果俱佳下,找尋說書人每一個聲音背後的故事,徜徉了書中世界。大家都知道「返璞」後面還有兩字「歸真」,筆者之所以推崇此種路線在於其對「真」的強調, 回歸最初藝術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