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巧克力夢工廠—從可可淺談公平貿易


(圖片來源:https://cocoabeanknow.wordpress.com/tag/cocoa-bean/)

進到超市或是大賣場,琳瑯滿目的商品該從何選擇?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標準,不知道是否曾看過不少包裝上有特殊的標示?表明這是「公平貿易」的商品。這幾年興起了一陣「公平貿易」的風潮,因應地球村概念的擴張,對人權的意識也來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不少人開始注意商品生產者在生產商品時,該生產者的權益有沒有被保障,許多協助的計畫相繼誕生,其中一項就是「公平貿易」。本文想要從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項商品—巧克力,來淺談這個概念。

自從全球化的腳步遍及世界,資本主義也跟著全球化,比較利益讓各國分工合作,產品的生產鏈能分布在五大洲七大洋。資方為了持續提高利潤而壓低成本,早先的帝國殖民主義,列強透過對殖民地的征服,在各殖民地興起了熱帶栽培業,壓低了原料成本並開發新市場進而盈餘,對當地的政治經濟都造成深遠的影響,而後崛起的跨國企業延續了這個方針,且此時原料不僅僅是供應產品生產,投資者也將這些原料投入期貨市場的買賣交易。需求的擴大反映在產地的擴增上,壓低成本的情況從小範圍延伸到全國甚至數國,因資本基礎的不對等,原物料的價格操縱權並不在生產者而在購買者身上,以可可豆為例,其產地多集中在中西非和南美洲,品質最負盛名之一的迦納 ,所產出的可可多被銷往瑞士法國美國等西方國家,製成之巧克力產品例如美國的好時HERSHEY'S 、瑞士的瑞士蓮Lindt。迦納的可可產量佔世界出口率的21%高居第二,但貧窮線下的人口卻也達24.2%。假設一塊巧克力10元,跨國食品公司獲利約5.1元,可可農則只有0.8元的收入。貧富差距的差距引發國際社會的重視,輿論壓力下於是訂定「哈金安格議定書」。

但「哈金安格議定書」真的等於「公平貿易」嗎?這份議定書其實只是大公司間的共同默契罷了,當中只談及童工問題,對可可收購價的保障並沒有實質的限制,這造成後續的問題;縱然不干涉生產者的做法,但在極低的收購價下變相剝削,最後苦的依舊是農民。為了能餬口,農民們只能依成本最低的方式來生產,也就是童工和奴隸,到頭來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直至今天仍有需多企業暗地採取此種不人道之作法。但啟動符合公平貿易的計劃的企業和國際組織亦不在少數,以吉百利公司為例,與聯合國、迦納政府、公平貿易基金共同成立可可合作計畫國際委員會,在迦納各地組織可可社區,投入資金和技術提高該地可可的產量與品質,再以獲得的利潤做基礎建設,提升整個社區的素質;而這些社區生產的可可都會被委員會統一收購,可可的品質一但達到明文的規定,委員會就會保障種植者獲得規定的最低價格,這種策略可以讓農民不受期貨市場價格波動影響,也不會被侵略性的買家壓榨。關於公平貿易,和全球化是息息相關的,首要條件便是做為購買方的已開發國家願意有人為千里之外的人付出,近幾年來在公平貿易的成長量上雖然可觀,但佔全球總貿易量的比例仍是極少數,若是這個比例的成長不足,在越來越多農民投入公平貿易標章下,公平貿易的消費金額將不足以供給生產者;再者,消費者不能確定究竟有多少自己的資金會進入生產者的口袋,而生產者也不能確定消費者花了多少金額在自己的產品上,雙邊都有著資訊不對稱,造成市場不能完全發揮它的功效。公平貿易只是平衡生產者與市場的過程與助力而已,是短期的治標手段,筆者認為,真正要發展均衡的全球貿易,生產者需要透過公平貿易或是其他管道的資源、知識、資金等來讓自己能與國際市場銜接,換言之就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了解市場的需求且能做出相對應和即時的反應,全球貿易會因為供需雙方資訊的順暢流通而健全發展,生產者也不會再被企圖牟利的中介商壓榨,能順利的獲利,良性的循環才有可能讓全球貿易更平衡,達到供需雙贏的局面。當然,如此樂觀的局面或許要許多年或甚至不可能達到,但我們可以從身旁的小事開始關注起,例如你我在賣場中看到的巧克力,購買時多思考一下,就更有可能達到我們所期待的未來。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Facebook Social Icon
  • Google+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