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承育:海外求學(十)— 學姊教你如何申請美國大學
筆者就讀的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https://goo.gl/uUn6pz
近年來,台灣選擇遠赴他國求學的高中生人數持續走高。然而,許多讀者或許如筆者般,在剛開始著手申請、看著眼前玲琅滿目的資訊與申請系統時,感到一陣眼花撩亂。因此,本文希望簡單分享筆者申請美國大學的經驗,並簡單敘述、整理申請過程所需要的資料與程序。希望更多有能力、有意願、且充滿幹勁的台灣學生們,能夠有更遠大的夢想和更多的選擇。
Common Application申請系統: https://goo.gl/NNnhVA
常見的申請系統
美國各大學間並沒有全部統一使用一個系統,且各系統的開放時間也有些許差異,故申請者應先了解自己所申請的學校接受哪些申請管道才能做好最有效率的打算。其中, Common Application 的會員學校有超過700所,為最常見的之一,且多數學生僅需要透過此一系統便能申請完所有心目中的學校。此外,美國國內許多高中與國際學校都使用了 Naviance , 可直接與此申請系統合作,只需一次性上傳成績單與推薦信即可,可省去不少麻煩。然而,若身在台灣的國際學生、曾轉學的學生可能無法直接上傳相關媒材而增加一些困難,或者使用其他申請管道仍補足此困境。其他如 Universal Application、Coalition Application,甚至是為弱勢學生媒合學校的 Quest Bridge、以及各州或大學自己獨立的系統 (如:加州UC系統、UMaryland、Penn State、UIllinois)等等也佔了不少。倘若選擇的學校剛好都只接受不同的方式,可能就要多花不少時間在填寫表單、檢查細節上面(筆者填了將近十種申請書),此時便會感到那名叫Universal的申請單一點也不 universal,Common App 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 common呢!然而,各個申請管道也都有各自的利弊,例如:能否簡單的上傳成績單與推薦信、能否上傳影音檔、能填寫的課外活動數量與字數限制等等。在那看似冗長卻有有限的申請表中,學生要如何抓緊欄位與字數限制多表達自己的長處,都需要花費不少心力。
需要準備的材料
每間學校所要求/接受的資料不盡相同,有些學校給予彈性的規範,有些則嚴格規定不收多餘的資料,因此在入學網頁上查明或寫信詢問才能維持申請書的品質,避免遺漏了表現自己的機會又或者是寄送過多不必要的資料而惹惱對方。然而,大致上都會需要的資料包含自傳/個人作文、學校自訂短文、老師和輔導老師/校方推薦信、成績單、標準考試成績、課外活動簡介、以及個人基本背景資料等等。
(ㄧ )自傳/個人作文:這是唯一可以用於申請多所學校的短文,近年來的題目大致相同且給予學生很大的空間談論如:自我認同、人生重要事件、克服的重大困難、曾挑戰的想法、滿意的成就、或任何想要分享的事情....等。其選擇的彈性空間很大,但好的文章絕非如回憶錄般細數各項事蹟,而是能創新、深刻、又貼切地傳達出自己的特色與特質。
(二) 學校自訂短文:並非所有的學校都會要求額外的短文,但許多競爭較激烈的學校通常會額外要求1~3篇短文 (有些名校如Yale 更是要求了六題短文、段落/句子)。其中,“為什麼選擇這間學校” 可堪稱最經典的題目,除了能讓學生真正探索、了解所申請的學校以避免亂槍打鳥,也能讓校方更近一步了解學生是否適合該校。由於各校的題目多不同且文章能重複使用的機率不高,故須先了解心目中的學校排序才能有效率的完成文章。
(三) 老師和輔導老師/校方推薦信:每間學校要求的推薦信數量不同,要求的對象從師長到接受同儕推薦信,從零到數封都有。通常大學都強調,並非名人寫的推薦信就較有利,而是透過師長具有公信力的角度反映出學生的個人特質、特殊表現、解釋特殊的逆境或情況。
(四) 成績單:成績單除了單純的表現學生的成績(GPA),校排名、學校的難易度、選課的難易度(如:是否選擇IB、AP等大學預修課程)、學生進步的幅度、以及偏好的科目等都是參考的標準。台灣的高中生由於較少選課或選擇課程難易度的自由,故較難從成績單表達自己偏好、擅長的領域,但仍可從其他如自傳和標準考試方面著手。
圖片來源:https://goo.gl/JynXzY
(五) 標準考試成績 :普遍採用的標準化考試有 SAT 和 ACT , 此外許多學校也要求/鼓勵學生提交科目考試來展現自己的學業程度與興趣 (如:SAT II 、AP、IB、甚至各國大考的成績等都接受),而英文非母語學生或外國學生則可能視SAT等考試成績或一律被要求提供英語測驗成績(如:TOFEL、IELTS)。然而,考試成績絕非大學唯一、第一的審核標準,其他申請資料如推薦信、成績單、課外活動、甚至學生的特殊背景仍佔了重要的比例。此外,每間學校對標準考試成績的要求不同,有些採取test optioanl (如:Bates College)、有些不採計國際或個別地區學生的SAT成績(如:Northeastern)、有些要求特定科目的SAT II 或者不收額外科目,故申請前需先了解各校政策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需要的成績。與國內不同的是,SAT、ACT、TOFEL等測驗皆有多次考試的機會,使學生不必擔心 “一試定終身”。然而,有些大學仍會要求學生歷屆所有考試成績以判斷其能力、觀察其進步幅度,故學生也須特別注意各校政策,避免抱持隨便考考的心情卻影響了後續成績。
(六) 基本背景資料 :不同申請系統都有要求基本背景資料的欄位,而學校輔導老師/官方人員在填寫推薦信表單時也會被要求回答。雖有些大學明確表明不會使用部分欄位資料作為篩選學生的因素,但大致上學生的基本背景對其申請結果也有著不小的影響。基本資料包含:父母職位、最高教育程度、學生的族裔與國別、宗教、性別、地區、畢業高中.....等等。將學生背景作為篩選因素之一也曾引發美國國內不同的質疑聲浪,例如:維持一定亞裔學生比例、亞裔入學生平均考試成績高於其他族裔等就曾被質疑為種族不平等,更因此許多亞裔選擇不在申請表上填寫自己族裔。然而,對大學端而言,維持校園的多元性、廣納不同背景的學生,也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此外,如鼓勵第一代大學生、理解不同畢業高中先天條件不足.....,也是基本資料能讓大學更理解個別學生差異、作出權衡的重要因素等等。
圖片來源: https://goo.gl/Zzh9Xs
課外活動和其他表現
申請表格中,除了量化的成績和標準化測驗成果之外,占比極大也極為重要的便是學生的課外活動和其他表現。因為,大學所要找的不只是會讀書、能考試、在量化評量中勝出的學生,更是能為大學校園帶來新的特色、不同的視野、有趣的專長等貢獻的人。其實,美國國內不乏質疑「審核課外活動是否變相有利有錢、高社經背景、有能力參與不同活動的學生?」因此,大學閱覽學生課業活動時,絕非偏重浮誇、盛大的活動,也並非只愛包辦體育、音樂、藝文....各種才能的人。同時,學生投注的時間、分擔的職責、完成的成果....也都是審核的重點。而課外活動能撰寫的種類百百種,從表現學術能力的研究或科展成果、國際比賽成績、體育競賽、音樂專長、課後打工與分擔家庭責任、個人興趣、社區服務與倡議、到各社團選擇.....等等,要怎麼在那約八到十欄簡短的敘述中展現你投注的時間、經歷、成果、興趣、和特殊才能,都大大考驗學生的能力。
申請的重要時間點
各大學間申請的開放與截止時間也是不盡相同(如筆者一路從十月申請到三月),更可選擇春、夏、秋、等季節入學而有不同的時程表。然而,大多數Early Decision/Early Action的截止時間為十月中到十一月中,而Regular Decision的截止時間則是元旦假期左右。對於準畢業生而言,在 Early Round 就申請的好處不外乎可以提早知道結果、許多學校明確表示 Early Action/ Early Decision (即同意該輪不申請它校且一旦獲准便必定至該校就讀) 的錄取率比較高,但缺點則是準備資料的時間較短、可能截止時還無法提供最後一學期成績、且失去後面幾次SAT/ACT 等考試機會。因此,許多學生會選擇 Regular Round 彈性較大的期程、或視各校不同時間表而定。
圖片來源: https://goo.gl/AokRzN
文化衝擊
到了不同的國家、文化中求學,或多或少會感受到文化衝擊。不同的文化常常能為我們帶來更多反思自身的機會,讓我們以一個不同的視角回頭面對、看待自身成長的背景與經驗。或許,能因為自己的國家和表現感到驕傲,也或許會面對著與眾不同、甚至他人無知的言行而感到受傷。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都能明白,其實來自台灣或是任何地方的你並沒有比其他任何人差。許多大學看重的便是學生多元的背景、才能激盪出更不同凡響的火花。你有你的獨特,而他有他的特別,並沒有哪一個文化或者教育環境下的學生,本質上勝過或者敗下了陣來。出國/留學能帶給我們無可取代的收穫之一便是,當我們學習著融入、為眼前的新事物感到驚奇的同時,更別忘了自身的獨特與背景,在當中不僅更深刻的反思自己,也更知道你是誰、你所堅持而不會被新文化改變的立場與信念又是什麼?
關於作者
是個不特別厲害的平凡人,只是成長和求學的路上樂於多繞點遠路、多經歷些高潮迭起,然後幸運地得到很多幫助與機會,於是想將這份幸運分享給更多的人。高中從國立高中、國際學校、甚至國外學校都經歷過,曾被稱作幸運的外國人也曾被稱作弱勢的黃種人。但,不論如何都會繼續探索著人生這精彩的旅途。大學目前落腳於Boston College,歡迎來信提問&指教:shiehs@bc.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