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婕琳:全民健保(三)人力匱乏
和財務問題同樣日漸急迫與惡化的,是健保造就的部分醫療人力匱乏。
在這個講求 CP 值的時代,我們回頭看看臺灣的醫護工作者,CP 值無疑高得不像話——誰能想到,高專業、高風險的醫療服務,二十餘年內竟淪為全臺血汗產業之一?我們不妨先介紹現今的醫療收入哪裡來、怎麼來,再說說這個人人一窩蜂搶著進入的工作領域,何以持續「人力不足」。
一般「申報」,指的是所有醫療院所在看診過後,以該院所的病患健保 IC 卡以及其病歷輸入健保局的系統中,每個疾病與治療項目有其對應的「點數」,經個別統計(與換算)之後,就是健保對於該次診療的給付金額,成為醫療人員的收入來源。(當然,與健保給付相對的則是「自費項目」, 表示該醫療行為直接由就醫民眾付款,自行負擔全額費用。)
好了,既然已經知道健保是個人人要用的水庫,未免醫療院所過度申報,健保提出了「總額給付」制度來控管。總額給付,表示健保不會無限制的以件計酬,就擔心你報越多、賺越多,誰知道是不是掰出來的病歷?要是一間診所或醫院申報量超出了一個預算額度,很抱歉,刪。入帳只得和原本那條款項說掰掰囉。意即有的醫院亂報被刪是應該的,然而「生意很好」的醫院要是做白工怎麼辦?很抱歉,照刪不誤。而且,這可不是隨便用骰子來決定刪款項目,核刪委員都是執業醫生自薦而來,還能嫌他不專業?導致核刪通知一發,就類似自己人砍自己人,自然也少不了自己人包庇自己人的情況了。
很顯然,這導致醫院會有「收入不足」的情況,影響了醫護人員的薪資,而後很可能就是民眾的醫療品質。
話說回來,為什麼口口聲聲說醫療人力缺口越來越大呢?
古有云:「不患寡,患不均也。」說得正好。
在總額給付制度之下,醫療院所來自健保的利潤減少不在話下。(雖然還是有自費項目賺比較多,但怎麼可能只靠自費收入就好?)同樣不再好賺,仍然選擇加倍勞累的醫療環境待著的人還有多少呢?於是形成了整個醫療體系中,人力分佈差異懸殊的現象。
而目前國內最常聽到的就是「五大皆空」了。
(原本「四大皆空」是指內外婦兒這四大科,「五大」則是內外婦兒急,日前急診科已獨立,缺人更是缺得不得了...)
為何人力日漸往「小科」移去,在於「五大皆空」的共通點——工作量大、工時長、壓力大、風險高(更遑論醫療糾紛天天等著),不僅如此,許多健保給付項目的點數逐年調降,加上總額支付制度這「緊箍咒」,更是大讓醫生覺得吃力不討好。薪資收入與工作環境品質連年不見好轉,造成願意進入這幾科的新人大大減少。
——雖然,這也只是造成「五大皆空」的眾多原因之一罷了,在此暫且揭過不談。
好吧,再怎麼說,能上得了醫科在臺灣偏頗而堅固的觀念裡,總是一件「家門之慶、走路有風」的好事,醫生還是人人爭破頭的職業,醫學系還是很夯。(眾考生可知道自己要面對的是怎樣的一個坑嗎?)
但是,醫院只靠醫生而已嗎?
才怪。
還有一個驚心動魄的名詞,叫做「護士荒」。
臨床醫學不但需要「診斷治療」,更需要「護理照料」——護理人員比醫生更需要耐心體力毅力,卻也更容易被忽視,工作條件比起醫生顯得更加不友善。
和醫生不同,護理人員沒有「在外開業」的道理,通常就在醫院服務,領固定薪水。而前方已經提到總額給付制度造成部分醫院「收入不足」,可能出現基層的護理人員不管工時多長、負擔多重,薪資都難以上調的困境。試想,這麼累而繁瑣的工作,卻沒有相對合理的待遇,誰願意久待?因此,護理領域人力流失的問題長期無法解決,更令人難過的是,明明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受訓練與學習,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之下,平均每個護理人員的在職時間都大大降低。
護理離職率高的結果,終究造成更艱困的惡性循環:因為人力不足,每個人的工作量必定增加;工作量大,又可能造成護士與護理師的離開。
至此,很難不為臺灣未來的醫療擔憂。是,將來我們很有可能面對的情況就是:生重病沒醫生看病、也沒護理人員照料。(只有整形的時候,診所多到不知道如何選擇吧...)
無可否認,健保正是造就悲劇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