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婕琳:全民健保(四)爭議 2 診斷關聯群 DRG (上)
前陣子沸沸揚揚的健保 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診斷關聯群)給付制度,原定於今年 3 月 1 日上路,然而經過醫界反彈連署與朝野立法委員的呼籲, 衛福部宣布暫緩實施。雖然,這不過只是把實施日期,延後到 7 月 1 日罷了...
作為引導,在這裡不妨澄清一下大家可能會有的誤解
Q1 只有台灣有 DRG 的構想?
不對。不管是健保或是 DRG,台灣的制度都不是先例,只是結構設計上不同。
目前台灣的 Tw-DRG,則是以美國的制度為參考,再加以本土化而來。
Q2 這是台灣首度實施 DRG?
不對。早在 2010 年,公衛背景的衛生署長楊志良(第十三任行政院衛生署署長,任期 2009 年 8 月 6 日 - 2011 年 2 月 8 日)就已經推行過第一階段,其中包括了 155 項申報項目;至於實施效果呢,有好有壞。
而現在引發爭議的,則是擴大後的「全面實施」,意即所有健保申報項目都將配合制度來給付。
Q3 DRG 匆促上路?
不對。自 1999 年開始已討論 10 餘年,2002 公布 DRGs 第一版後,自 2010 年起實施第一階段,2014 年實施第二階段, 原本預計 2016 年 3 月起全面實施,不過誠如大家所知,已經暫緩上路了。
Q4 整個 DRG 都是一場災難?
不對。「任何制度都有利有弊,我們把弊拿掉,可能利也沒有了,不可能有一個完美的制度。」這是推動者前衛生署長、醫改會董事楊志良所說。
但這也正是整個問題的核心——整個 DRG 給付的好壞,端看由誰的角度出發考量。
發現了嗎?這次撻伐得最熱烈的,就是第一線工作的醫療人員啊!對,出發點就在於,辛辛苦苦救人性命,而薪資利益不被保障。於是,有心力有專業卻沒有相對報酬的情況下,成了一個扭曲的醫療制度。
如果讀者現在 google 一下台灣 DRG 的定義與介紹,大概很難再找到真正客觀的資料了。各式各樣的懶人包,概括說明了 DRG 的營運方式,繼而使得這個制度成為人神共憤、迫害病患醫療品質的大魔王。而懶人包的製作者誰?第一線醫師,以及偏頗憤慨的網友。但這無關乎誰對誰錯的問題——老話一句,端看由誰的角度出發。
起:DRG的起源
當初DRG制度會誕生,它的原創者——美國耶魯大學的約翰湯普遜教授(John D. Thompson, 1917-1992)本就不是抱持著剝削病患與醫護工作者的心,來設計這個制度。
「DRG支付制度的核心精神與創見,在於將住院個案客觀分類,呈現出『為何不同醫院在照顧同類型病患時,會有醫療費用上的差距?』透過事先議定好的包裹式給付金額,來引導『住院天數較多、醫療費用較高』的醫院,『提升其醫療品質與效率,縮小與其他同儕醫院的差異』。所以DRG制度的精神不是刻意的忽視病患之間在病情輕重與醫療需求上的差異,而是著眼於醫院同儕間品質與效率的提升。」
--引自 獨立評論在天下
健保DRG風暴下被忽略的根本問題──誰該承擔財務風險? / 郭年真
著眼於常見的醫療浪費並設法解決,用分級支付的方式給予適當的資源分配,這或許才是被扭曲之前的本意。又何以這個制度會引起第一線工作者不滿?
因為,原始精神是一回事,但飄洋過海來到台灣之後,政策實施的細節上又是另一回事。
承:面對 Tw-DRG
先前已經說過,台灣現正推行的 DRG 制度,是由美國的概念加以改良本土化而成。
「水土不服的制度」又是怎麼一回事?當台灣的醫生們結束看診,開始了該病例的健保申報作業,正是問題的開始......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在天下] 健保DRG風暴下被忽略的根本問題──誰該承擔財務風險? / 郭年真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3939
[良醫健康網] DRG專題-今天很大的問題,在醫院董事會! / 楊志良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12232
[遠見雜誌] 住院診斷關聯群(DRGs)支付制度的爭議 / 楊志良
http://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2799_1.html
(頁首圖轉自:http://www.ibme.uzh.ch/de/forschung/drg.html)